时间:2020-04-10 16:57
大
中
小
兴县现辖17个乡镇、376个行政村,户籍人口289506人。按照上级要求,2017年全县对服务人口200人以下、服务半径2.5km以内的村卫生室进行了整合,全县卫生室由376所整合为332所,现有乡村医生376人。
(一)按年龄结构分:60岁以上有50人,占全县乡村医生总数的13.3%;50-60岁以上的有121人,占全县乡村医生总数的32%;30-50岁的有243人,占全县乡村医生总数的65%;30岁以下的有12人,占全县乡村医生总数的3.2%。
(二)按学历分:本科3人,专科82人,中专及高中238人,初中以下及无学历53人。
(三)按职称分:有中级职称的2人,初级职称的216人,无职称的158人。
二、工资待遇情况
(一)基本工资。每人每月400元(由财政补助,其中市里200元,县里200元)。
(二)出勤考核。每人每月400元(从全县公共卫生资金中切块解决),按照每月20天出勤情况考核发放(每月出勤满20天全额发放,15-20天发放50%,不满15天不予发放)。
(三)基药补助。根据服务人口所购药品金额按30%左右比例补助。
(四)基本公卫工作补助。主要根据所服务的人口数及工作量发放。据统计,服务300人以下的行政村,全年平均补助8000元左右;服务300-500人的行政村,全年平均补助1万元左右;服务500-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全年平均补助1.5万元左右;服务1000-1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全年平均补助2.5万元左右;服务1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全年平均补助3-5万元左右。
三、存在问题
(一)村医年龄结构老化。全县共有乡村医生376人,其中,50岁以上村医就占到45.3%,村医年龄结构老化现象较为严重,加之他们学习能力不强,培训机会不多,计算机、手机等信息化处理能力跟不上,导致很多工作不能及时完成,或者根本完成不了。
(二)村医队伍学历普遍较低。全县乡村医生队伍中,初中以下及无学历的53人,占全县乡村医生队伍总数的14%,难以胜任本职工作。
(三)村医补充困难。全县已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数较少,仅为6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正规大中专医学院校有证的毕业生,又不愿回到农村工作。
(四)村医走读现象严重。全县376名村医中,在本村居住的仅为89人,其余都在其它地方居住,很多村医不能保证按时在岗履职,也导致医疗、公卫、扶贫等各种服务不能按规定完成。
(五)村医“半医半农”身份亟需解决。目前大部分村医实际上就是“半医半农”身份,村医现有的身份与其从事的职业身份不相符,致使其缺乏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建议或对策
(一)加大财政投入,切实提高村医待遇。由县财政承担村医的基本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并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予以发放。
(二)采取差异化管理,提高乡村医疗服务水平。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对大村采用“县聘、乡管、村用”的管理模式,把握准入关,招聘有学历、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才进行乡村医疗服务;对小村以及偏远地区、常住人口少、服务任务少的乡村,要适当提高服务费,鼓励村医到偏远地区服务。
(三)稳定村医队伍,加强村医队伍建设。将村医的职称、学历与补助挂钩,分开不同档次,调动广大村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同时,优先将长期从事村医工资且考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职称的村医招入乡镇卫生院,让他们学有所期,工作有所盼,稳定村医队伍,扎牢卫生服务工作“网底”。
(四)激励与约束并重,调动村医工作积极性。市、县两级每年应组织一次先进卫生室和优秀乡村医生的评选活动,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违反管理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罚款等处罚。
(五)加强公卫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机制,将专项资金的落实、管理、使用情况以及项目实施的绩效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考核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