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29 15:29
大
中
小
一、2020年草地贪夜蛾发生态势
据全国农技中心近期虫情调度分析,目前草地贪夜蛾已在我国西南、华南7省(区)176个县发生,累计发生面积76万亩,总体发生时间比去年早2个月左右。专家预测,今年草地贪夜蛾北迁时间比去年提早1个月,5-6月份可能迁入黄河流域地区,7月份可能进入东北地区,全国发生范围更广、面积更大,我省发生程度也将明显重于去年,发生面积300万亩左右,我县各地均存在集中危害的风险,发生态势严峻,防控任务艰巨。
二、防控思路及原则
(一)防控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控,保障农业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国、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和省农作物有害生物及农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灾害应急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的通知》(晋农业农村明电〔2020〕11号)要求,进一步压实粮食生产安全责任制,强化部门指导、市抓统筹、县抓落实的防控机制,按照“早谋划、早预警、早准备、早防治”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全面监测、应急防治,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全力遏制草地贪夜蛾暴发成灾,赢得粮食和农业丰收主动权。
(二)防控原则
1.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各乡(镇)要守土有责,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防控资金投入,协调部门配合,保证技术指导、物资供给、交通疏导、科普宣传等及时到位,确保各项处置措施的落实。
2.上下联动、分区负责。要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分区负责机制,保证全县草地贪夜蛾普查、监测与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县级负责对全县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安排部署、制定防控预案,掌握全县虫情发展动态,对各地防控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各乡(镇)要落实属地责任,及时储备防控物资,根据当地虫情发生动态,适时组织开展应急防控、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努力做到监测准确到位、防控及时有效。
3.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各乡(镇)要按照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情况等,制定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同时,要发动群众,群防群治。
三、防控目标
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虫口密度达标区域应防尽防,确保发生区域不大面积成灾。防控处置率90%以上,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
四、防控对策措施
按照全面监测、综合防控、治早治小、全力扑杀、联防联控的要求,优化监测防控措施,大力推进统防统治与应急防控,结合生物生态控制,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
(一)监测预警
各乡(镇)农技站要严格按照全国农技中心制定的《草地贪夜蛾测报调查方法》全面规范开展监测调查,加强信息实时共享,全面掌握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
1.加密布设监测网点。进一步加密布设监测站点,布设自动虫情测报灯2台、性诱捕器160套。4月15日前,康宁镇和高家村镇要分别布设1台自动虫情测报灯;每个乡(镇)性诱监测点不少于3个(每个监测站点设置3套性诱捕器)。
2.加强田间规范调查。4月1日起,各乡(镇)在做好灯诱和性诱监测工作的基础上,以玉米为重点,组织乡(镇)农技人员、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合作社、种粮大户开展田间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每个乡(镇)至少确定2个有代表性的田块,5-9月每3天进行1次定点、定田、定人系统观测,准确掌握成虫高峰、产卵数量、幼虫密度、被害株率。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和穗期,要组织开展5次以上拉网式大田普查,力争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田”。
3.及时发布虫情预报。技术专家组要在准确掌握虫情动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未来气象、生态条件,科学研判草地贪夜蛾发生趋势。5-9月,每15天发布1次害虫未来发生程度、发生面积和发生区域的预报预警或虫情动态信息,指导科学防控。
(二)信息调度
1.严格应急值守。4月1日起,全面启动24小时值班制度。按照领导带班、全天值守、综合处置的应急值班要求,明确值班人员、电话和电子邮箱地址,做好日常特别是节假日值班值守工作,确保信息及时报送、虫情及时处置。
2.严格信息报送。各乡(镇)要严格执行首次发现即报制度。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虫情后,要在2小时内报告乡(镇)政府和县农业农村局,同时启动每日报告制度。4-10月份要按照“全国草地贪夜蛾发生防控信息平台”要求,及时填报监测调查数据和防控进展情况。
(三)关键技术措施
根据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发展规律,结合预测预报,因地制宜采取理化诱控、生物生态控制、应急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强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及时控制害虫扩散危害。
1.理化诱控。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采取高空诱虫灯、性诱捕器以及食物诱杀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 减少田间落卵量,压低发生基数,减轻危害损失。
2.生物防治。采用白僵菌、绿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制剂早期预防幼虫,充分保护利用夜蛾黑卵蜂、螟黄赤眼蜂、蠋蝽等天敌,因地制宜采取结构调整等生态调控措施,减轻发生程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促进可持续治理。
3.科学用药。对虫口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抓住幼虫低龄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推广应用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甲维盐、虱螨脲、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风险农药,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控效果。
(四)适时开展应急防治
根据草地贪夜蛾暴发危害预警,对粮食生产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的区域,采取应急防治措施,全力控制危害,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
1.发布虫情预警。一旦出现大面积暴发危害的虫情,各乡(镇)立即发布虫情预警信息,报县农业农村局;县农业农村局及时将预警信息报送县人民政府,并提出应急防治对策建议。
2.储备防治物资。4月10日前,县财政要落实不低于6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购置储备草地贪夜蛾防控对路药剂、植保无人机、背负式喷杆喷雾器等高效植保机械。县农业农村局要按照农业农村部推荐的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药剂名单(附件1)。4月15日前,购置储备0.5吨以上对路药剂、1架植保无人机和60台背负式喷雾器。同时,结合草地贪夜蛾发生实际,及时追加监测防控资金,全力保障防控工作开展。
3.组建防控队伍。各乡(镇)要成立1支应急防控队伍,在4月底前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形成快速反应能力,发现草地贪夜蛾迁入,立即组织扑杀。
4.实施应急防治。在发生面积大、虫口密度高、扩散势头猛、成灾威胁大的区域,各乡(镇)人民政府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划定应急防治范围和面积,调集防治队伍,组织开展应急防治行动,严防大面积暴发成灾。
(五)培训指导
1.分层分级培训。县级适时组织开展全县植保技术骨干的专题培训,主要培训监测防控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方法。各乡(镇)要对农技人员、种植大户、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进行培训,重点培训草地贪夜蛾的识别和防治技术,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3名植保技术骨干,每个村有2名以上能“识虫害、会调查、懂防治”的植保明白人。
2.广泛宣传动员。各乡(镇)要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草地贪夜蛾的严重危害性、识别特征、防控技术等相关知识。同时还要按照防控技术要求切实推进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进村入户,为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奠定坚实基础。
3.印发技术资料。县级适时组织制印《草地贪夜蛾监测及防治简明技术手册》、《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挂图》并发至各乡(镇)。各乡(镇)要根据实际矢量加印,发放到各行政村和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防控水平提升。
五、防控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的工作要求,县级成立由刘世庆县长任组长,刘保平副县长、刘海贵副县长任副组长,宣传、发改、财政、应急、交通、农业农村、气象、农机等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草地贪夜蛾防控领导组(附件2),全面指挥协调防控工作。各乡(镇)要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领导机构,尽早召开专题会议,对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协调当地人力物力,强化植保队伍建设,组织动员农技人员和社会力量做好防控工作。
(二)强化资金保障。各乡(镇)要加大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防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要结合当地草地贪夜蛾发生实际,及时追加防控资金,全力保障防控工作开展。
(三)强化物资保障。县级对各地监测站点布设和防治设备提升给予一定支持,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防控对路农药。各乡(镇)要切实改善当地虫害监测预警手段,并做好农药、器械等防控物资和人员准备。
(四)强化技术保障。各乡(镇)要定期组织农技人员到防控重点区域和技术薄弱地区开展技术指导,为科学防控提供智力支撑。同时要加强与周边乡(镇)的信息交换与防治技术交流,促进区域协作联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