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9 19:08
大
中
小
来源: 山西日报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
图1 1937年9月20日,周恩来、刘少奇关于山西统一战线的策略问题致朱德、彭德怀等电。
图2 山西新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他们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动员青年参军;组织人民武装自卫队、游击队;协助地方建党、建政,组建工、农、青、妇等群众团体,创建抗日根据地。图为1938年初,决死队战士在沁县书写宣传标语。
图3 1938年7月,岢岚县各界欢送战动总会晋察绥边区工作团随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北上大青山,创建抗日根据地时留影。
图4 中条山人民抗日武装自卫队、晋中人民抗日武装自卫队、兴县妇女先锋队、沁源县儿童团。
图5 从1937年9月成立到1938年,战动总会先后在第二战区内组建了17个游击支队,另有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旅(简称工卫旅)、察绥游击军、1个政治保卫队、2个地方游击队,还有战区各县游击队、自卫队等。图为1942年10月工卫旅在兴县举行成立5周年纪念大会后,司令部与政治部全体干部合影。
图6 女民兵在集训。
山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发展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山西抗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八路军分别以五台山、管涔山、太行山、吕梁山为依托,相继从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向晋察冀、晋绥、晋冀豫边区和晋西南地区扩展,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为建立以山西为中心的华北游击战争战略支点、实行更大规模的战略展开奠定了基础,山西成为八路军坚持华北抗战的“立足点”和扩大与发展华北抗战的“出发地”。此后,以山西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由山地到平原,由山西向冀东、冀南、冀鲁豫边、冀热察、绥远大青山挺进。1938年11月,在“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战略方针下,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各一部挺进冀中、冀南、山东,开辟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被党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晋绥抗日根据地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形成了阻敌西进的坚固屏障,是保卫驻守延安的中共中央的前沿阵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相互策应的战略区,幅员广阔,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长期驻扎在太行,领导指挥华北军民抗日斗争。
图7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左)、副总司令彭德怀(右)在山西武乡县八路军总部驻地。
图8 1937年11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一部开辟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图为毛泽东题写书名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冀察边区》一书。
图9 1937年12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开辟以太行山为中心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图为朱德(右)与刘伯承(中)、邓小平(左)在研究根据地建设。
图10 1938年1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开辟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图为罗荣桓(二排左三)、杨尚昆(二排左二)等在孝义。
图11 1938年3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隰县发起午城战斗,粉碎了日军渡河西犯的企图。图为战斗中缴获的汽车。
图12 1938年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打退日军的五路围攻,收复宁武、神池等7座县城。图为部队在收复宁武县城战斗中。
文图由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提供